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务处 >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,教师可以怎么做?(一)

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,教师可以怎么做?(一)

2023年02月22日 15:37:37 访问量:253 作者:中国教师报

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,教师可以怎么做?

 中国教师报

 

从过去的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概念的变迁,尤其是从“评”到“议”,研究的意味更浓了,重在讨论教学改进的可能性,强调参与议课者的平等对话关系。

 

陈大伟成都大学教授,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。“观课议课”首倡者,出版有《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》《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》等著作。

观课议课是伴随新课程改革产生的一项行动研究性成果,深刻影响着一线教师的教学改进。

202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20年,《中国教师报》推出的“课改20年特刊”梳理影响教学改进的概念时,“观课议课”与“三维目标”“研究性学习”等16个关键词上榜。

观课议课的倡导者成都大学教授陈大伟20多年来与一线教师一起投身行动研究,使观课议课这一方式不断迭代升级,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。

从过去的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概念的变迁,尤其是从“评”到“议”,研究的意味更浓了,重在讨论教学改进的可能性,强调参与议课者的平等对话关系。观课议课不能把学生当成教研工具。

陈大伟指出,议课有“三忌”:一是忌把自己当专家,二是忌给别人挑毛病,三是忌不给对方留反驳的机会。

听过陈大伟议课的教师,都知道他有一个习惯性用语“假如我来教……”议课者敢于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和底气的。

在陈大伟看来,“假如我来教……”体现了教师自我发展的自觉性,意味着“我”有新的设想和实践方案,要求教师要从实践的可能性出发思考与表达自己的建议。

观课议课实践者首先要回答的问题,是关注事还是关注人?人是否处于观课议课活动的中心?在陈大伟看来,课堂观察最实用的工具是人,是观察者自己,观察者既要“入乎其内”理解教学,又要“出乎其外”创新教学。

观课议课坚守两个立场“教师立场和实践立场”,把“教学是教师的专业自决和自为”作为其第一原理,旨在用“幸福是一种能力”促进教师参与,用“让我们一起变老”“同在共行”促进互助,用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促进宽容,用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促进成全,用“倾听是一种关怀”促进倾听,用“教育需要想象力”创造幸福生活。

 

01走出书斋,走到实践中去

 

中国教师报:据了解,观课议课提出已经有20多年时间了。观课议课最初是基于什么背景提出的?20多年来大致经历了几次迭代?

陈大伟:1999年到2002年,我在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担任校长,这期间有两件事触动了我。

一是一位农村中学教师打来电话,抱怨我们学校的老师调研听课后,当着她学校领导的面说了许多问题,走后校长批评了她,她对进修学校老师这样的评课有意见。这促使我思考如何在教研活动中尊重一线教师,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。

二是当我问一位中学校长“你们学校的课堂教学这几年有什么进步”时,校长只是说“运用了多媒体”,这促使我思考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。

2001年开启的新课程改革倡导“教师成为研究者”“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”,由此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教研活动中也体现这样的理念……

可以说,是工作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引发了我的反思,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则提供了变革实践的方向。

就像建造一栋房子要先搭建好“四梁八柱”一样,观课议课从一开始就搭建了“尊重、平等、协商、有效”等文化追求的“四梁八柱”,20多年一直在“添砖加瓦”,不断丰富:

提出了课堂变革目标——建设理想课堂;提炼了“以学论教”“重视教学关系和情境”“从提供思想到促进思想”“建立平等关系”等观课议课策略;形成了“更高质量的实践反思”“从现场到问题的案例研究”“从问题到现场的行动研究”三条基本路径和方法;明确了教师发展取向,在问题导向、研究导向、输出导向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实践;研究了观课议课记录表的设计与使用、观课议课比赛方法和评分量表;等等。

观课议课的体系性不断增强,某些地方通过精雕细刻有了更好的品质,也更有利于实践推广和运用。

在实践中,观课议课还倡导使用询问、价值澄清等柔性方法,从评课的“提供思想”转向促进反思、展开教育想象的“促进思想”。

这些年我一直在追求并践行这样的改变:从批评走向建设,从旁观者走向助教,从统一标准走向权变意识,从要素观察走向情境观察。

中国教师报:作为高校研究者,您为什么如此青睐实践,愿意走出书斋走到课堂现场,与一线教师一起致力于教学改进?

陈大伟:我想主要基于以下三点:

一是自身有实践经历。1982年中师毕业在中学工作了15年,我一直在实践。一位朋友曾说:“陈大伟的武功在课堂上,离开课堂等于废掉他的武功。”2006年我辞去成都教育学院科研处处长职务,就是希望在课堂实践中继续修炼自己的“武功”。

二是意识到了教育发展需要这样的实践研究者。2003年,时任教育部师范司培训处处长唐京伟说,教师教育需要像你这样沟通理论与实践的“桥梁专家”。于是,我有了成为“桥梁专家”的发展定位。

三是体会到了“走到实践中去”的成长和价值。我曾经上过《扫一室与扫天下》一课,课后有教师直言批评。起初我也很难受,后来我提醒自己:“平时你不就是这样去评别人课的吗?”这让我体会到直面批评的困难,意识到“上课的教师水深火热,批评的教师隔岸观火”。

有了这样的经验和体会,再与实践者接触,我改变了以往的状态和方式,与实践者走得更近了。

在上《和时间赛跑》一课时,我把“时间教育”调整为“生命教育”。一位高校教授说,他也这样想过,并和中小学教师交流过,但并没有付诸实践。我能看出他的遗憾和失落。现在观课结束,我不是给授课教师说“你最好这样教”,而是用“假如我来教”来提供选择方案。

 

 

编辑:张国军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搜索框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鸡西市农垦高中学校 特此声明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 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
黑ICP备2022007904号-1
联系地址:鸡西市农垦高中学校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