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务处 > 农垦高中“导引---探究---提升”三段式教学模式 导学案展示

农垦高中“导引---探究---提升”三段式教学模式 导学案展示

2021年12月02日 08:10:54 访问量:189 作者:李丽

《论语》十二章

自我评价: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. 很好   B. 较好  C. 一般   D. 较差

学习目标

语言建构与运用:

1读懂文章,积累高考要求的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。

2了解儒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。

思维发展与提升:

1.准确翻译选文内容以助于理解含义。

2.基本明确儒家思想的精髓。

审美鉴赏与创造:

1.感受古代先贤的论说风采。

2.初步探究古代文化之根。

文化传承与理解:

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,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与思考,以及这些思想对今天人们的安身立命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。

学习重点难点:

1.翻译文句,积累重点词语

2.理解文意,理解各章主旨的基础上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。

学法指导: 利用自习,结合教材,梳理基础知识,完成导学案部分。依据课本和参考资料,在学案上可列一列要点,不会的地方用红笔划出,以备课堂探究。

*问题导引:

任务一:文化传承

1.你所了解的孔子

教师可做适当补充:

孔子,名丘,字仲尼,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)人,祖籍宋国栗邑(今河南夏邑),中国古代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。

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,倡导仁义礼智信。有弟子三千,其中贤人七十二。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,晚年修订六经(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)。去世后,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,整理编成《论语》。

南宋朱熹四书: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。

五经: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春秋》。

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、至圣、至圣先师、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、万世师表。被列为“世界十大文化名人”之首。

2.你所了解的论语:

《论语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,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、审美、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。

《论语》内容涉及政治、教育、文学、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。现存《论语》20篇,492章,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,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。

论语》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:

伦理道德范畴——仁,

社会政治范畴——礼,

认识方法论范畴——中庸。

仁,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,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,这种内心的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“仁”。

礼,合乎仁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,

“中庸”的方法论。

“仁”是《论语》的思想核心。

3.本文文体特点:

语录体: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。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,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。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《论语》及宋代记载程颢、程颐言行的《二程遗书》,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。

纪传体:中国史书的一种形式,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。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。《史记》等是纪传体的典范。

论说体:或称为议论类、论辩类文章。广义的论说文,可以涵盖所有的说理论事之作。狭义的论说类文体,则是指以阐释、议论、辩驳为主的说理文章。《师说 》《六国论》等是论说体的典范。

合作探究1.1.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,以段落为单位,逐词解释,口头翻译,每人主讲一段。提交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,全员讨论解疑。

探究1.小组合作,完成导学案上的知识卡片

一、通假字

 知者不惑(         )

二、词类活用

1.就有道而正焉(      )

2.见贤思齐(        )

3.见不贤而内自省也(        )

三、古今异义

1.《诗》可以兴 古义:____________ 今义:______________

2.仁以为己任 古义:______________ 今义:______

 

 

五、特殊句式

1.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(      )

2.君子喻于义(      )

3.小人喻于利(      )

4.《诗》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(     )

 

探究2.梳理本文的结构,概括这十二章大致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?(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)

 

 

 

 

探究3、研读讨论孔子的义利观或学习观并分析其现实意义。

(1)、孔子论述了怎样的义利观或学习观?

(2)、结合孔子其他关于“义和利”或有关“学习”的论述,谈谈你对孔子“义利观”或“学习观”的理解。

(3)谈谈孔子“义利观”或“学习观”的现实意义。

 

研读讨论孔子的学习观并分析其现实意义。

训练提升;阅读下面文字,回答后面的问题.

②新京报: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做一些深层次的探讨。现在的《论语》热,我觉得,不是因为于丹出现了,《论语》热了;也不是因为李零出现了,《论语》才热了。而是有一种内在的规律让《论语》热了起来。这也让我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。这两种热潮虽然不相干,但是热度很相近。《论语》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热了?不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?

     李泽厚:“《论语》热”当然不是因为于丹或者李零,恰恰相反,大家想回归传统,他们才被推了出来。“《论语》热”说起来原因也简单,在革命时代过去之后,人们想追求一种信仰以安身立命,处世为人。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,去年我在《罄问录》中说到“现在是‘四星高照’,声色犬马”。声就是music;色就是sex;犬就是dog,宠物;马是什么呢?汽车,car。这就是现代生活,无可厚非,但是在这样的状况下,大家又都很迷茫,怎么样安身立命?怎么样为人处事?中国没有《圣经》,大家就都到《论语》中去找了。但我以为今天中国最需要的,还是“德先生”(民主)和“赛先生”(科学)。

③新京报:长期以来,我读论语,有一个疑惑,是关于《论语》的界限讨论的。我觉得《论语》作为一个修身的文本,是一套非常完美的体系,一旦它跨越了这个界限,进入了“治国平天下”这个层面,是非常要不得的东西。但这似乎是个悖论,后世人谈《论语》,津津乐道的恰恰是它“治国平天下”的功能。您怎么看?

    李泽厚:《论语》本来就是两派,曾子一派主张修身,子张一派主张治国。现在流传下来的《论语》主要讲修身,它怎么能用来治国呢?但宗教性道德会对社会性道德有范导作用。值得好好研究。

    ④新京报:这也是我正想说的,恰恰在过去,《论语》所表现出来的,是对于过去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

    李泽厚:过去两德是一个东西,不可分开。从孔子到荀子,再到董仲舒,《论语》对社会制度有建构(不只是范导)作用。儒家吸取包容了很多法家、道家、阴阳家的东西,这正是真正的儒家的特色所在,有转换性的创造,不盲目排外。

(1)请你结合第②节访谈内容,简要分析“《论语》热”出现的原因。(6分)

 

(2)文章说《论语》是一个修身文本,但对“治国平天下”有“范导”作用。请你结合你所知道的《论语》内容,分别举一例简要分析说明《论语》对“修身”的作用和对“治国平天下”的“范导”作用。(6分)

 

 

 

课后小结:

 

布置作业作业阅读《论语》其他章节,谈谈你对学习古典文化的理解,不少于400

1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为重点内容

编辑:张国军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鸡西市农垦高中学校 特此声明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 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
黑ICP备2022007904号-1
联系地址:鸡西市农垦高中学校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